渴望一统却又分裂瓦解,欧洲火药库上的南斯拉夫(下)

2020/2/26 12:11:37
来源:

上篇提到了巴尔干半岛地区的南斯拉夫人,在看到俄罗斯顺利推进近代化后,其境内的民族情绪受到鼓舞。加上,受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与19世纪后半叶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影响,巴尔干半岛上的各民族都渴望建立一个由自身民族为主的民族国家。


图为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费迪南德大公,他的死亡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经过拜占庭、奥斯曼土耳其与奥匈帝国的统治,让生活在多山的巴尔干半岛上的南斯拉夫人分别信仰3种宗教:东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存在3种不同的斯拉夫语言: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和马其顿语;使用2种不同的字母书写:西里尔字母与拉丁文,这种宗教和文化上的差异一直延续到今日。

反观以东斯拉夫人为主的俄罗斯,早在15世纪莫斯科大公国时,就将境内各斯拉夫公国整合,让俄罗斯统一。改革成功的俄罗斯政府也希望控制南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扩张势力。这不仅是出于同为斯拉夫民族的感情,还有对于巴尔干半岛的战略价值-只要俄罗斯控制了巴尔干半岛,等于拥有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出海口,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尽管俄罗斯在彼得大帝(Peter I1682─1721年在位)的带领下进行西化改革,但本质上依然是以农奴为主要生产力的庄园经济体,与西欧各国陆续展开的工业化生产有着巨大落差。这种落差使得斯拉夫民族在欧陆上处于弱势地位,这也让他们产生一股强烈的我们意识,许多知识分子纷纷主动倡导南斯拉夫人共同的身份认同和亲缘关系,不断大声呼吁斯拉夫民族应当成为一个整体。

当奥斯曼帝国逐渐式微时,巴尔干半岛上的各民族纷纷在俄罗斯的鼓励下相互结盟,一同把土耳其的势力赶出欧洲。虽然希腊、保加利亚、黑山、塞尔维亚的四国联盟在两次巴尔干战争都取得胜利,但由于欧洲列强惧怕四国借机独立,因此受到很大的干预。

在这充满瓜分奥斯曼帝国的盘算,以及对巴尔干半岛上的各民族压迫又不平等的待遇下,终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628日,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费迪南德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 of Austria18631914年),在其领地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纳进行军队演习。孰不知,500多年前这一天,是巴尔干半岛上的斯拉夫民族,抵抗土耳其却惨败的日子。因此奥匈帝国特地选这天进行军事演练,有向南斯拉夫民族炫耀帝国军备与权威的侮辱意味,引起南斯拉夫民众不满。最后,一位南斯拉夫裔的青年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18941918年)刺杀了费迪南德大公,奥匈帝国遂于7月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一战爆发,欧洲列强都有各自的利益盘算,更利用这场战争让境内统治的斯拉夫人组成军队对付同民族的塞尔维亚人,让他们互相残杀。1915年起塞尔维亚开始节节败退,随后塞尔维亚与黑山被占领,奥匈帝国对于这两国采取严厉的民族镇压政策,并对克罗地亚等地境内的塞尔维亚人加以歧视与迫害。

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瓦解,奥斯曼帝国也因战争而解体。长期遭受异族统治的南斯拉夫人,终于可以实现建立一个民族国家的愿望。当1918年美国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18561924年)总统提出《十四点和平原则》(Fourteen Points),开启民族自决大门,为南斯拉夫各民族独立的希望打了一剂强心针,其中有关内容为:给奥匈帝国内各民族想有自治权;恢复罗马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的领土,并给予塞尔维亚安全的出海口;居住在土耳其的各族人民有权自治"等。于是在巴尔干地区的南斯拉夫人于1918121日,由塞尔维亚的彼得一世(Peter I18441921年)宣布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王国",并于1929年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1921年颁布的《维多夫坦宪法》(Vidovean Constitution),其内容写道人数最多的三支民族: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与斯洛文尼亚为国族"(State Nations)。而南斯拉夫王国建立后的民族问题,主要围绕在这三个国族之间的冲突,是因三族都想在王国里握有一定的主导权。

尽管铁托执政时期被人批评为威权统治,但他的个人形象通常被视为南斯拉夫联邦内各民族统一的象征

塞尔维亚一向以南斯拉夫人的领导自居,尽管与克罗地亚彼此使用一样的语言,但塞尔维亚信奉是东正教、使用西里尔字母,克罗地亚则信天主教、使用拉丁字母,巨大的文化差异容易发生激烈的争执。且克罗地亚自身的民族意识也相当强,因此一战过后的十年里,南斯拉夫王国由于塞尔维亚与克罗地亚的对立,导致其政治一直迟迟未上轨道。斯洛文尼亚人的数量在王国里占第三多,不过他们都愿与政府配合,并经常扮演塞尔维亚与克罗地亚之间的调停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尽管南斯拉夫王国宣布中立,但随着意大利出兵希腊,纳粹德国进入罗马尼亚后,南斯拉夫的情况不容乐观。19412月,希特勒要求南斯拉夫加入轴心国,王国深知自身军事实力不足以自保,因此顺从德军的要求,没想到引起人民反弹、要求总理下台。南斯拉夫王国在轴心国与同盟国之间摇摆不定,最后希特勒于同年46日下令轰炸贝尔格莱德,进攻南斯拉夫。之后南斯拉夫国王彼得二世(Peter II19231970年)逃往英国,王国领土遭到德国、意大利、匈牙利与保加利亚等国瓜分。

虽然克罗地亚获得独立,但实际上是意大利的附庸国。由于掌权者安特·帕韦利奇(Ante Pavelic18891959年)是一个具有强烈克罗地亚民族主义的激进份子,任内推行不少反塞尔维亚、反犹太的法律,甚至设立亚塞诺瓦茨集中营(Jasenovac concentration camp),屠杀塞尔维亚人与犹太人,种下日后两族彼此仇视的种子。

1917年那场革命,激励南斯拉夫人并于1919年组成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工人党(后改名为南斯拉夫共产党),并加入共产国际,以苏联为效仿对象。由克罗地亚裔的铁托(Josip Broz 18921980年)于1937年接掌以塞尔维亚人为多数的南斯拉夫共产党(南共)。二战期间,铁托率领南共不仅获得军事上的胜利,也取得政治上的成功。英国本想支持流亡的彼得二世,但在南共宣传影响下,转而支持铁托。二战结束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立,境内有6个共和国: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纳、马其顿、黑山以及两个自治省,科索沃与伏伊伏丁那。

虽然苏联与南斯拉夫彼此都提倡19世纪以来的泛斯拉夫民族主义",但战后苏联对南斯拉夫的经济剝削,如苏方要求石油由苏南双方合营,却把石油一律运往苏联等行径,让南斯拉夫在这一连串的合营"过程中感受到不平等待遇,资源略夺方式和过去帝国主义极为相似。于是铁托拒绝再参加各种合营公司,让斯大林(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18781953年)对铁托与南斯拉夫开始存疑,因此对其进行政治渗透,而南斯拉夫也采取抵制行动。1948628日这天,苏联公布铁托各种罪行打算借此推翻其政权。但这天对南斯拉夫人来说是民族的纪念日(抵抗土耳其、1914年射杀费迪南德大公),反而激起南斯拉夫人对苏联的反感情绪,铁托因而成为南斯拉夫民族的象征,从此两国分道扬镳。

统治南斯拉夫35年的铁托,在与苏联决裂后,进行一连串的政治与经济的改革-即铁托主义。尽管他的路线被苏联称为修正主义,即采用工人自治制度、兼顾计划与市场经济、取消集体农场、采联邦与地方分权制、共产党一党专政以及外交上坚持不结盟运动(不与北约、华约组织结盟),想要走出属于南斯拉夫的独立自主道路。但他却无力解决长期以来存在于国内的民族矛盾。铁托掌权30多年来,南斯拉夫都维持一定程度的稳定,但这完全是靠铁托个人威权与遍布全南斯拉夫的情治系统来维系。一旦共产党的一党专政体制崩溃,所有长年积累的宗教问题与民族恩怨就会立刻爆发而无法收拾。

尽管南斯拉夫人百年来在巴尔干半岛上建立了两个以“南斯拉夫"为名的国家,以此摆脱过去在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统治所遭受的悲惨遭遇。但在历史、文化与宗教所造成的鸿沟面前,让“统一的南斯拉夫”终究只是一场幻梦罢了。

[责任编辑:]

推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