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都能在短视频平台为各色产品直播“带货”,这得益于他们背后规模、复杂性惊人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新基建”也正成为中国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的重要选择。
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的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建设现场(2019年6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来源:新华社
5月22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京开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及“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在政策利好下,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快“新基建”推进速度,以科技之力利民惠民。
早在2018年,“新基建”就被频频提及。2019年,“新基建”更是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出现。疫情之后,以“新基建”引领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方向更加趋于明朗。
“新基建”聚焦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面向未来的科技支撑,内涵及应用领域丰富广泛,对科技水平总体要求较高,因此推动“新基建”需要注入新动能,科技创新是关键。与以往相比,“新基建”更加强调生态体系建设,非一家之力能够完成,故国内ICT产业生态伙伴需携手合作,联合上下游形成合力,依靠“政—产—学—研—用”的融合创新,方能完成“新基建”伟业。
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维度协同展开:从建设目标来看,“新基建”要求国内信息企业从底层数据中心架构到上层软件应用系统,提升技术产品质量,建立适配广泛行业的技术标准,提高技术服务能力。
从应用层面来看,“新基建”要求各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互联网应用服务商、政府、行业等应用单位联合行动,实现信息领域应用成果广泛落地,共筑应用生态。
从区域发展需求来看,“新基建”能够有力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驱动地方经济发展。但“新基建”不能千城一面,要和地方实际发展情况紧密结合。这要求政产学研用各方跳出单纯的“基建思维”或“产业思维”,通过与区域需求相结合、因地制宜,实现协同发展。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提出,将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顶层设计。从中可以看出,“新基建”不会延续传统基建动辄大体量、简单化的投入,而是要构筑更多厚积薄发和长远积累的基础,为当前的科技强国战略和未来更多战略做好铺垫。
当然,“新基建”的本质还是基建。随着新技术发展、产业变革与消费升级,很多基础设施的形态、构成、管理运行方式等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且这种变化将是持续性的。作为一项浩大的系统性工程,“新基建”绝非一蹴而就,需要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需要集聚ICT行业合力,持续推进。
新基建这条“大河”需要不断汇集协同创新的“浪花”,来共同推动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