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科技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

2019/5/14 11:45:09
来源:

 目前,金融科技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和挑战首先就体现在支付结算等中间业务受到网络支付(包括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的冲击,同时商业银行传统的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也未能幸免,多方面的冲击加速了金融脱媒和去中介化的趋势,此外,金融科技还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与市场竞争。基于此,商业银行未来发展需要与金融科技进行深度融合,打造具备专业性、即时性、普惠性的“新型银行”,即智能化、移动化的价值与信息整合者。

  金融科技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与挑战

  (一)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支付结算一直以来是商业银行最为基础、最为传统的中间业务之一。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这种基于信息优势以及由此形成的垄断地位,使得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领域形成长期的、独有的专属优势。而以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为典型代表的金融科技则撼动了商业银行的这一优势,相比于银行提供的服务,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其依撑的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对客户数据信息进行高效的存储和计算,从而更有效地缓解了信息不对称,并可以真正实现随时随地、以任意方式进行支付结算,更为便捷高效。

  更为关键的是,货币和支付方式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金融科技对支付结算的更深远的影响体现在货币的数字化趋势。以区块链为核心技术的数字加密货币,构建了一个全局分布式账户系统,通过该系统即可完成支付活动,而无需银行作为中介进行支持。尽管数字货币的货币属性、合法化等相关问题还存在诸多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数字货币作为一种新现象在未来势必有着进一步的发展,而由其引起的数字货币监管模式与监管体系、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可能性及利弊等问题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

  (二)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影响。就资产端而言,商业银行最主要、最传统的资产业务就是贷款业务。就负债端而言,最主要的则是存款业务;银行主要有两种负债资金来源——零售型存款和批发型融资,其中,零售型存款期限较长,且多受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而批发型融资则期限较短。

  有专家认为,商业银行的传统贷款业务会首先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由于负担着大量的监管成本与固定成本,而互联网金融则可以较低的成本完成对客户的信用评估与信贷投放,为客户提供性价比更高的消费金融服务,这无疑会压缩、挤占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其次,商业银行负债端面临的“脱媒”压力进一步增大,部分存款脱离了商业银行而转向货币市场基金。

  也有专家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金融科技的发展实质上推动了一种变相的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的负债端首先面临“脱媒”压力,尤其是零售型存款脱离商业银行,因此,商业银行的负债端越来越依赖于批发型融资,例如同业拆借资金等。而商业银行负债端的改变导致了其资产端风险偏好的上升,但商业银行的借贷利率和净息差都有所下降,说明商业银行选择更高风险的资产来弥补其负债端成本上升所带来的损失,但商业银行并未将资金成本的上升向下游企业转移。

  (三)金融科技加速金融脱媒。由上述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的影响可以看出,无论是哪方面的影响和冲击,金融科技的发展都会加速对商业银行“去中介化”的趋势。从支付角度看,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已具备收付款、转账汇款、自动分账等支付结算功能,对商业银行的传统支付业务形成有效替代;从资产端角度看,企业和个人的资金需求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需求匹配、并成功进行融资,减少了对商业银行传统信贷的依赖;从负债端角度看,由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尚未形成有效的市场定价机制,金融科技实质上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商业银行面临一定的存款“脱媒”的压力。

  可以说,资本市场是第一次“金融脱媒”的推手,而互联网金融堪称第二次“金融脱媒”的催化剂。而且相对于资本市场的第一次“脱媒”来说,互联网金融的“二次脱媒”更为彻底;第一次“脱媒”主要是推动金融活动的市场化,而“二次脱媒”则主要是解决金融的效率、金融服务的结构性匹配问题。

  (四)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客户群体的影响。金融科技所拥有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以使得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行为和信用记录得到真实完整的展现。有研究发现,根据安德森的“长尾理论”,小微企业属于金融服务需求中的“长尾”,在传统的金融市场中,小微企业往往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而互联网金融有助于解决“长尾”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金融体系的供给缺口,提升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当然,这种对客户群体的更广泛的覆盖,与其说是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不如说是对商业银行金融功能的有益补充;但是,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自身特性,决定了其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满足极易形成外部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多重效应,而这无疑是互联网企业或中小银行有能力与大型银行进行竞争的契机。因此,金融科技势必也会带来银行业的竞争加剧。

  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几点设想

  (一)未来商业银行是更具专业性的“智能银行”。身处社交网络的时代、下一阶段的价值互联网方兴未艾,如果商业银行仍定位于传统的信用中介和融资中介,那是不能让人满意的。未来的商业银行必须打破20世纪传统模式的藩篱,商业银行不应仅仅局限于提供最简单、最基础、最初级的信贷产品,而应致力于产品和服务的现代化、多元化、专业化、智能化,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价值系统的整合者。

  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主动筛选客户群体、锁定客户目标、匹配客户需求,甚至于主动创造客户需求,通过对价值与信息的整合,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具备专业化和智能化水准的金融服务及产品,创造附加价值,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与风险管理,从而避免落入传统的资产端与负债端的低效竞争中。

  (二)未来商业银行是更具即时性的“移动银行”。在移动互联时代,人们已经充分领略了几乎随时随地、点对点的价值互换所带来的高效和快捷,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商业银行依托于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即时性。但在未来,商业银行的即时性和移动化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区块链技术可以将传统商业银行古老的批量处理后台系统,更换为实时的分布式总账系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几乎免费的、即时的价值交换。这样一种共享式的、即时性的“移动银行”,将跨越物理时空的阻隔,而不再有所谓边界的约束和局限,从而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需要的金融服务。

  (三)未来商业银行是更具普惠性的“价值银行”。商业银行通过金融科技落实普惠性金融包括两层含义或两个维度:一是对传统金融体系覆盖不到的客户群体进行再覆盖、再获取。比如上文中提到的“长尾”小微企业,通过金融科技的相关技术,商业银行可以实现低成本的、更高效的资源配置,为小微企业提供专属配套的金融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利用金融科技,挖掘、吸引新客户,拓宽客户和业务渠道,这是普惠性的“广度”。二是对既有的或是大多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实现低收费甚至免费,这是普惠性的“深度”。

  韩国新韩银行开发了一款餐馆APP。该款APP提供全国范围内所有餐馆的评论打分服务,用户可以利用这款APP搜索附件的餐馆、订餐、写评论以及进行支付。这款APP很快就成为了韩国美食爱好者的首选,但其他银行却无法与它直接关联;只有新韩银行的客户,才能使用这款APP进行付款。因此,当新韩银行的竞争对手请求加入APP时,新韩银行就对这些银行进行收费。

  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客户并未在支付等任意环节向银行缴纳多余费用,从而实现了“产品或服务本身免费”,但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创造附加价值进行盈利。因此,未来的商业银行将是在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上都更具普惠性、更具个性化服务的“价值银行”,是名副其实的价值和信息整合者。

  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商业银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如前所述,商业银行要想实现与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实现其专业性、即时性、普惠性的特征,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拥有与之相适应的、成熟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克里斯·斯金纳认为,传统商业银行要想转变成或重建成“新型银行”,有着明显的“三步走”战略:一是把后台转到云上去;二是实现中间层的资源开放;三是在前台提供出色的用户体验。显然,这无疑需要具备坚实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

  商业银行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须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同时努力。硬件方面,需要信息网络设施设备、高性能计算机与云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器等;软件方面,需要强大的数据挖掘与计算、分布式存储、批量化处理、先进的人工智能等。

  (二)对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的监管进行适应性调整。有专家针对“金融科技”(Fintech),提出了对应的“监管科技”(Regtech)的概念。监管本身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金融科技的创新则日新月异,因此相应的监管体系、监管规则、监管政策、监管理念也需要同步的与时俱进。

  对金融科技和商业银行的监管进行适应性调整意味着:一方面,需要加强监管,对游离于现有监管体系之外、处于灰色地带、尤其是具有一定负外部性的业态和服务创新切实做到审慎监管、尽职尽责;同时,监管理念需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监管手段可倾向于“前瞻式”干预手段。另一方面,监管需留有空间和余地,既能做到防范风险,又能鼓励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的创新融合,需在风险管理和效率提升之间寻求平衡点,为更深刻而广泛的金融创新预留政策空间。

  (三)商业银行心态与背后文化价值观的转变。首先,对于金融科技引发的、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竞争加剧、利润下滑等现象,商业银行需摆平心态,既不能妄自菲薄、过于悲观,也不能盲目自大、高枕无忧,而要客观理性地与竞争对手多学习、多研究、多交流,拥抱新技术、掌握新趋势,变被动为主动,为未来商业银行的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做长远的战略规划。

  其次,对于客户,商业银行应积极改变传统金融模式下“嫌贫爱富”的心态与文化价值取向,深刻把握未来的趋势,深刻理解金融服务的普惠性要求和民众的广大诉求,逐渐对目标客户群体进行细分、再细分,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而非标准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最后,商业银行需承担一定的社会宣传使命,承担起引导民众、普及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的社会责任。随着金融科技的纵深发展,金融服务电子化、数字化、虚拟化、移动化、智能化的特征和趋势越来越明显,如何提升社会整体对其的接受、认知和信任程度,也是商业银行在与金融科技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所不得不考虑、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进出口银行)

[责任编辑:]

推荐2